投資方法可分為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主動型投資就是透過人為判斷,決定投資哪一類看好的資產,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挑選你看好的個股進行投資,挑選的方法則可能透過基本面公司財(務狀況、產業前景)、評價面(本益比、股價淨值比、股利殖利率)、技術面(波浪理論)等方法挑選理想的個股。
主動型投資目前仍是投資界的主流,但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長期來看,主動型投資難以打敗被動型投資。主動型投資大師巴菲特也早在數十年前便鼓勵一般民眾採用被動型投資,因為連擁有豐富研究資源的法人要透過主動投資打敗大盤都很不容易了,更何況平常忙於上班的散戶。最近巴菲特也開始投資被動型ETF了,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2019年第4季最新持股,新增投資之中就包括了追蹤S&P500指數的SPY ETF以及VOO ETF。下圖可以看到,在美國主動型基金在整體基金市占率仍有63%,大於被動型基金的37%,但被動型基金規模成長驚人已逐漸追上主動型基金。

主動型投資難以打敗被動型投資主要原因有兩個: 1.人類幾乎沒有預測資產價格未來走勢的能力,因此主動選股經常選到 「過去表現很好但未來開始走弱的股票。」 2.主動型ETF、基金的管理費遠高於被動型ETF、基金。下圖可以看到,主動型ETF、基金的管理費平均在1.67%,而被動型ETF、基金的管理費平均只有0.31%,也就是說,主動型ETF、基金一開始就輸給被動型ETF、基金1.36%了。若投資1年主動型ETF、基金輸1.36%,投資10年主動型ETF、基金將落後被動型ETF、基金13.6%!

因此,我會建議大家,你自己的投資組合要盡量以被動型ETF、基金為主,被動型ETF、基金應該佔你投資組合8~9成,剩下的1~2成則可以採用主動型投資(選股或選主動型基金)。例如你有100萬台幣可以投資,則80~90萬投入被動型ETF、基金,剩下10~20萬則可以投入個股或主動型基金。被動型投資理論上優於主動型投資,那為何還是可以有1~2成的資金採用主動型投資呢? 這是因為人的天性總是覺得自己聽到的一些消息或做的研究,有辦法讓他挑到不錯的個股或主動型基金,進而獲取打敗大盤的報酬率。因此,若你覺得百分之百採用被動型投資太過無聊,那麼投入少量資金在主動型投資,我認為並無不妨。
感謝大家對Jackie的支持,請用10秒幫我註冊下方Like帳號,點擊「登記 Liker」免費註冊(用 FB/Gmail 登入即完成)。按5下Likes(每人對同一頁面/文章最多5下)。謝謝大家~~